小编:金秋十月,稻浪滚滚而来,南通市通州区川江镇三味带村的田野里充满了丰收的喜悦。铭记世间艰苦奋斗的日子,加深青少年的认识
金秋十月,稻浪滚滚而来,南通市通州区川江镇三味带村的田野里充满了丰收的喜悦。纪念世界勤劳:秋天的丰收可以从图文的概念体现到金穗稻谷的雨露,耕作的勤劳可以从纸面的理论体现到实践经验的汗水,勤俭节约的美德可以在“黛”中代代相传。
“田岭课堂”的发展,是川江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联结电网、退役军人、民兵等原住民力量聚焦乡村农耕特色,拓展服务衔接,积极参与原住民管理和青少年教育的生动例证。长期以来,实践不仅扎实做好宣传政策等主要工作,务实接触,“我们的庆典”,还着力融合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家纺行业优势,助力创造文明,关爱下一代成长。推动江海志愿者在各个岗位上发光发热,展现“文明川姜”的风采。
课堂侧移,培训教新人
传统的教室墙壁被一望无际的稻田取代,黑板粉笔被金色的稻穗取代,书法的技巧被农具的操作取代。广阔的乡村里,孩子们欢欣雀跃,志愿者和退役军人成为这间自然课堂的演讲者。退役军人庄志林爷爷为孩子们讲解、示范了镰刀、锄头等传统农具的使用方法,让孩子们最直观地了解了“种田的难处”。志愿者胡伟慈带孩子们去稻田近距离观察稻谷的形状,讲述了“一粒稻子”从选种、育苗、移栽、管理护理到收获、加工、最后到达餐桌的漫长而艰辛的“生命历程”。孩子们俯身摸着沉甸甸的稻穗,听着讲解。他们眼中闪烁的好奇与惊奇,是对“知行合一”教育理念的最好诠释。
家国梦,德养心
注重榜样传承。退役老兵朱伟祥结合自己的越战经历,讲述了战场上战士们背包里的粮食有多么重要:“面对战争补给困难时,一口粮食要扛三天。”他郑重地告诉孩子们:“每一粒粮食都是宝。”志愿者推荐《中国的中国》系列《边塞人物的故事》”系列节目还亲切地讲述了东方“米神”袁隆一生追寻的“草下乘凉梦”,以及努力为中国人民解决粮食问题的感人事迹。深刻表达了国际物理研究所的世界科学家精神和孩子们心中的努力。学生代表在《家国梦一百年》中提到了老英雄张福清的家传故事,他隐藏着自己的名声,坚持了自己的事业。清贫、勤俭节约的红家淡泊名利、艰苦奋斗的传统,伴随着旷野的秋风,闯入了孩子们的心中。
勤俭从自我做起,火力代代相传。
蓝天白云下,全体同学在稻田边庄严宣读“我是勤俭小卫士”的誓词,立志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努力成为爱食节约的践行者、传播勤俭美德的人。此时此刻,退役军人保家卫国的责任,夹杂着农耕文化中勤劳节俭的美德;志愿者的无私奉献与当地人的淳朴善良完美融合。通过“老兵”与“青年”对话、“志愿者”与“学生”携手,实现爱国主义教育与美德教育的统一。
稻田在夕阳的照射下闪烁着金色的光芒。将教室设在农场,让纸模型现身授课,让“谁知道吃盘里的每一粒米有多难”不仅是课本上的诗句,更是深度训练支撑的人生体验。未来,川江镇新时代文明中心C走进学校将延续学校与社会的关系,不断丰富活动载体,让崇尚节俭、不奢靡、努力的美德在校园、家庭乃至全社会蔚然成风,带来更加丰硕的文明成果。
(中国日报江苏记者站苍薇)
WS690EE2C1A310CECA48B7BB12
https://js.chinadaily.com.cn/a/202511/08/ws690ee2c1a310ceca48b7bb12.html
版权保护:本网站发布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信息等)版权归中国日报网(中国日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使用。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同意和许可,禁止转载和使用。向中国日报网提交意见:[email protected]
当前网址:https://www.lianzhongyi.com//a/keji/76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