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Clean Air Asia 10月24日发布《大气中国2025 | 中国空气污染防治最佳实践》,Clean Air Asia
Clean Air Asia发布《大气中国2025 | 中国空气污染防治最佳实践》
10月24日,亚洲清洁空气中心在北京举办主题为“持续改善空气质量:标准与健康驱动”的2025中国蓝天观测论坛
中国日报网10月24日电 10月24日,亚洲清洁空气中心在北京举办以“持续改善空气质量:达标驱动健康”为主题的2025中国蓝天观测论坛,并现场发布年度报告《大气中国2025|中国污染防治最佳实践》。该报告基于我国近十年来空气污染防治的历史。它侧重于城市和区域层面的管理行动。主要从联防联控、重点区域减排、智能化管理、矿山减排场景等方面进行研究io。精选了一批极具代表性的实际案例,旨在为我国更多地区和城市提供参考,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助力迈向绿色、健康、可持续的未来。
“过去十几年,我国污染防治取得了惊人成效,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明显下降。亚洲清洁空气中心中国区代理主任万伟表示,各种城市探索和区域管理不仅能改善当地及周边空气质量,也提供了可复制和推广的宝贵经验。基于此,本报告记录并分享了政策措施和引领作用。” 重点城市和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实践案例。希望通过系统总结和经验分享,有助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大气污染治理体系,为大气污染防治提供支撑。推动下一阶段的清洁空气行动。
当地实践经验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城市作为政策实施的前沿,可以根据自身的产业结构、污染特征和发展定位,不断探索创新的政策设计、管理机制和管理模式。区域合作是应对跨省(市)污染贫困、实现整体改善的重要途径。选择将研究视角集中在上述几个层面,不仅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和支撑,而且能够起到积极有效的指导作用。
从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及其成效来看,自2013年《清洁空气法》实施以来,我国不仅整体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推动全国PM2.5浓度水平大幅下降,还实现了重点地区和部分城市空气质量历史性好转。以2024年为例,全国339个地级市PM2.5年均浓度总体比2013年下降59%,极度污染天气减少90%以上。从成绩背后更深层次的价值看,各个城市和地区的良好做法、建议和经验,体现了不同领域应对复杂大气污染问题的创新性和多样性。他们在相互教育的同时,可以为整个国家提供丰富的经济经验。测试储备。在“十四五”即将结束、“十五五”即将开启之际,相关研究、总结和推广将对未来污染防治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万伟进一步介绍,随着治理的不断深入,大气污染的特点和实际需求也正在发生变化,我国空气防控将进入纵深攻坚、转型升级的新阶段。一方面,产业升级、能源结构调整、绿色交通等综合举措同时推进,对当地管理能力、技术支撑和精细化管理提出更多挑战;另一方面,跨区域污染输送问题也对区域合作提出更高要求。 “十四五”即将结束,“十五五”即将开启。当前,我们正处于连接过去和未来的关键阶段。可以说,研究评估当地做法、总结提炼行动经验是及时和必要的。
理解《大气中国2025 | 中国空气污染防治最佳实践》精选并整理了一批常见实践案例,包括:上海及成都周边工业源大气污染防治和重型柴油车排放智能监管。重点在政策落实、管理变革、技术强化、产业变革等方面进行地方性探索。
梳理常见事例,从不同研究角度提炼经验
各地结合自身产业结构、发展基础、污染特征等关键因素,从不同角度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治理路径,积累了各自的经验。对此,报告结合精选案例进行深入分析,重点加强区域合作,推动工业、交通运输等重点行业减排,开展典型场景试点,推动污染减排和碳减排合作。
联防联控作为重大重点领域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空气污染治理可以追溯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这是跨区域大气复合污染联防联控的首次尝试。此后,该机制不断深化,逐步形成了具有全国代表性的区域合作管理模式,有效促进了本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在质量提升方面取得了惊人成效。 空气报告显示,逐步构建的多层次合作、跨部门、跨区域合作的管理体系,为全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常态化、制度化提供了基础支撑。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通过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测、统一管理措施,实现政策与行动的一体化。同时区域协调机制的不断完善、应急调度机制的不断强化、科技支撑和资金支持的“双轮”驱动,都是全面提升管理能力、实现科学精准治污的重要保障。
在城市层面,上海是全国率先探索工业源VOCs治理的城市之一。从2007年污染源普查开始,分阶段、分批进行试点探索和全面推广。 2020年,将开启治疗深化的新阶段,形成“试点先行、点带引领、持续滚动”的推进模式。在此期间,制度不断变革,管理模式从“一厂一策”升级为“一条线一张表、按表管理”,实现了从“个性化解决”到“标准化管理”的跨越,还注重激励、强制、法治等多种手段的协调运用,始终将科学、精准、合法的原则贯穿于管理全过程,系统性地提高管理运行效率,从而解决PM2.5和O3的协同控制问题。
报告还分享了上海智能重型柴油车排放系统的建设和应用案例,为移动资源数字化精细化管理提供参考。通过开发整合多种资源的数据信息库和系统框架,开展全天候实时车辆管理;建立算法驱动的“车-企业-行业-区域”全链条智能管理,有效解决传统管理方式效率低、针对性差等痛点。兴高采烈地识别大容量车辆;开发“车、油、路、商”全流程闭环管理系统,消除管理盲点,解决不同层面管理需求难以整合协调的问题,进一步显着提升车辆重型车辆排放效率。
成都围绕移动资源和扬尘两大主要贡献源,以施工现场场景为突破口,打造“近零碳施工现场”试点,用场景变革引领建筑行业减污减碳。报告显示,多措并举保障新能源设备替代和应用是关键一步。通过宣传多家新能源设备制造商参与交流配对研究,推广新能源设备的使用,并推出多项配套措施,包括开辟新重卡充电专用通道,优先保障试点项目充电需求;协调临时用地建设内部充电桩、协调电容电源满足现场洒水和机械充电需求、保障试点用电负荷等。此外,构建“政府主导、企业实施、第三方验证”合作机制推进,有效支撑试点实施工作,全过程闭环管理监控也提供了依据。 进行科学优化和优化管理。
结合当地实际,进一步深化污染减排协同
回顾各地的行动实践,成绩有目共睹,但挑战也不容忽视。特别是大气污染防治进入新阶段未来,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要求将不断提高,行动将不断深入,给城市和地区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对此,多位行业专家在报告发布现场提出了建设性的思考和展望。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阳喜表示,磁力联动大气污染防治有力支撑了京津冀地区空气质量快速改善。新形势下,仍面临污浊天气频发等压力和挑战。下一步要结合实际,进一步提高预报能力,实现PM2.5浓度及其主要成分的准确预报;完善减排清单,在重应急减排清单基础上编制相关技术文件,进一步夯实重减排基础污染天气响应;严峻突发事件协调时期,通过闭环管理机制,提高监管效率,加强对措施落实情况的监测和评估;加强能力建设,依托国家重点科技项目,开发污染过程智能决策模型,全面提升污染天气应对科技支撑水平。
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高级工程师王晓菊介绍了北京市如何建立以“送了解监测、执法监督”为主要配合的“三监管”协调机制,实现从人工监管经验驱动到智能数据管理驱动的跨越。未来,“三管”协调机制将不断优化升级迭代,产生更清晰的感知建立更加精准高效的分析工具、更加高效的调度响应机制,不断提高大气污染治理效率。
成都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赵斌表示,推动道路交通排放长期深度减排,是成都市中短期内实现空气质量改善的重点任务。根据试点工作的经验和启示,我市将以美丽成都和美丽社区建设为抓手,出台近零碳工地相关管理政策,加强关键技术研究和成本优化,加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近零碳工地”实施体系和评价体系,持续推进近零碳工地,以移动源为小切口, 推动调整改善交通结构,通过减少污染、减少碳来实现空气质量的改善。
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工程研究所副所长张钢峰认为,在充分证明管理有效性的同时,也要认识到,上海目前正处于深入挖掘减排潜力的新阶段,VOCS治理在完善政策体系、提高技术水平、完善管理等方面仍面临挑战。未来,该市仍将坚持“源头削减、控制控制、终端管理”的全链条思路,进一步挖掘工业减排潜力,持续提升VOCS管理水平。
https://cn.chinadaily.com.cn/a/202510/24/ws68fb634fa310c4deea5ee1d5.html
版权保护:内容的版权本网站所刊登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信息等)均属中国日报网(中国日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使用。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同意和许可,禁止转载和使用。向中国日报提交评论:[email protected]
当前网址:https://www.lianzhongyi.com//tutorials/web/2025/1025/69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