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高新区第16期重点教训:让戏剧赋能成长,让

小编:“舞台在课堂上,剧本在童年里写”。近日,西安高新区十六小学“岭东戏剧社”的孩子们全力投入

“舞台在课堂上,剧本在童年里写”。近日,西安高新区十六小学“岭东剧社”的孩子们潜心练习原创儿童剧《我有一个鸟爸爸》。标准的弯曲、流畅的转弯、满脸稚气的专业精神,是三年“戏剧普及教育”的亮丽成果——让每一个孩子在戏剧喂食中收获和成长。 包容筑基+交叉融合赋能,戏剧教育渗透孩子内心 “艺术不是课外食物,而是成长的主食。”西安高新区第十六小学党总支书记、副校长刘进介绍,学校将戏剧融入“2+n”课外服务课程体系,打破了“特长生”的壁垒,实现了“全员、全学段、全免费”的范围:一年级见节奏,二年级见节奏。年级学生体验角色,三六年级学生剧本,每年有200名学生“零门槛”登台表演。 “没有一个人掉队”的普世理念,让每个教室都变成了“小剧场”,每个孩子都有一张专属的“角色卡”。 同时,戏剧教育更加注重跨学科的融合和基础素养的培养。 “戏剧教育首先是对人的教育”。国家一级演员刘源每周三到校,用“形体游戏-情景对话-人物共创”的三级课堂模板,引导学生通过“玩”释放天性,通过“解释”学会共情。在十二生肖主题课上,学生们自主设计了“萌虎”服装,为《鼠王》写了台词,并进行了20分钟的融合语文、美术、音乐三门学科知识点的无误有机表演。实现“跨学科+核心素养”的双重提升。 教师造血+文化联动提升戏剧培训质量拓展范围 戏剧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教师。学校精准对接需求,邀请上海戏剧学院徐宇教授、跨界戏剧专家雷晓彤进行“订单式”培训,涵盖“教科书戏剧创作”、“编排游戏”、“儿童心理学”、“多项评估”等核心模块。共培训教师120名,编写校本教材《小学戏剧活动30例》。 “我以前害怕上戏剧课,但现在我可以将数学概念融入到剧本中。”年轻的王老师的宣话描述了教师赋权的惊人成果。 从校园课堂到校外舞台,戏剧一直是传承伟大传统的载体最终文化。 “把经典搬上舞台,让传统走进孩子们的心里。”在2025年西安市“伟大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中,学校与西安儿童艺术剧院联合推出“鼓励学生三动”互动版。学生与专业演员同台表演,现场爆发出阵阵掌声。活动结束后,学生们自愿成立“国学小剧场”,将《花木兰从军》、《司马光爆增值税》等经典故事改编成15分钟短剧,并深入社区演出6场公益演出,惠及群众800余人,让传统文化“活”在舞台上。 三年精耕细作,硕果累累,包容性艺术影响力不断扩大。 经过三年的精耕细作,高新十六校的戏剧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dATA显示,学生参与率达到100%,共创作原创儿童剧42部,获省级以上表演艺术奖11项;教师开发戏剧融合课65门,3门课入选省级精品课程;家长满意度从92%提高到98%。问卷监测显示,参加话剧社的学生在“自信”、“表达能力”、“合作意识”三项主要指标上的平均提升率超过30%。 “戏剧并不是某些人的天赋,而是每个孩子都能带来的‘表达力’。”刘进表示,下一步学校将依托“智慧校园”平台,建设线上“戏剧资源库”,在周边6所薄弱学校同步发光,让普惠艺术之花绽放在更多童年枝丫里。 (中国日报陕西R电子报记者:秦峰 通讯员:李聪英) WS69182927A310942CC4991977 https://shx.chinadaily.com.cn/a/202511/15/ws69182927a310942cc4991977.html 版权保护:本网站发布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信息等)版权归中国日报网(中国日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使用。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同意和许可,禁止转载和使用。向中国日报提交评论:[email protected]

当前网址:https://www.lianzhongyi.com//experience/share/2025/1116/788.html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