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省级开发区“四跳”:从工业孤岛到现代走廊开发区的进步之路不再是单纯的商贸聚集地,而是技术突破
省级开发区“四跳”:从工业孤岛到创新走廊的进步之路
省级开发区不再是单纯的企业集聚地,而是技术攻关的试验田、区域合作的连接点、绿色发展的示范区。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中,这些园区以创新为墨,以协作为纸,书写着中国式现代化的答案。
在合肥新站高新区维信诺展厅,厚度仅为0.03毫米的柔性屏幕空气直达手指。 “这款柔性屏的薄度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已应用于多款可折叠手机中。”科技人员表示,园区内形成了从玻璃基板、驱动芯片到智能终端的完整产业链。每年向该地区出货的不同类型面板占约占全国的1/7。显示企业数量占合肥市2/3以上,产值超过800亿元。
四年前,这里还是合肥东北部的一个产业集群;如今,它已连续四年位居“省级开发区质量发展百强”榜首,成为全球显示面板产业的重要支柱。
合肥新站高新区的转型是中国省级开发区能级转型的典范。 2022年以来,中关村协同发展投资有限公司联合北京易城经济咨询中心(易城智库)连续四年发布《中国省级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报告》,用“高质量发展100强”和“潜力发展100强”发展榜单”这一变化,安徽开发区从“跟随”走向“运行”。全省入选百强名单的开发区数量由2022年的6个增加到2025年的12个,增速位居全国前列。
江西湖口高新技术产业园
格局变迁:从“东强西弱”到“多极化崛起”,安徽进入第二梯队
四年前的榜单清楚地显示了地区收入格局。 2022年,东部地区以63%的百强席位占据绝对优势,与江苏(15席)、浙江(12席)、山东(9席)三省形成“铁三角”。其中,江苏常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已成为地区生产总值近千亿、工业总产值超过2000亿的“大而强”的典范。
变化从2023年开始,今年中西部地区开始出现。安徽长丰(双丰)经济开发区开发区依托比亚迪合肥基地打造完整的能源供应产业链,首次跻身百强榜单第17位。福建以13个入选公园位居全国第二,而浙江的10个入选公园则以“小而美”的特点引人注目。
到2025年,区域格局将发生深刻变化。南北差异将得到解决,东西方将共同发展。北方公园以“三招三引进”突破发展瓶颈。安徽形成“7+5”梯队阵容——7家企业上榜质量发展百强企业,5家企业上榜发展潜力百强企业。其中,界首高新区首次跻身循环经济特色高质量发展百强,蚌埠经济开发区发展潜力位居全国第一。 二.
“开发“全省布局区域正在深度调整。”区域经济专家评价,2023年至2025年,东部地区虽然仍保持优势,但占比将从62个小幅下降至58个,而中西部地区占比将持续上升。这一变化的背后是产业梯度的加速转移。
在湖南益阳长春经济开发区,通过实施珠三角PCB产业布局,已集聚相关企业50家,产值超过200亿元;在江西湖口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北京纯锂固态储能电池、锐氢、绿氢核心装置等重点项目通过招商引资落地,形成新能源电池与马索斯化学品协同发展的产业集群;四川金堂经济开发区(成产业园)依托淮州机场,通过政策支持、空域优势、产业链集群,形成西南地区低空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安徽的突围路径更加多元:合肥依托长丰(双丰)、新站、肥西等开发区,形成两大千亿级产业集群;皖北地区依托界首循环经济、蚌埠新材料等特色,培育新的增长极。
这一格局变化的深刻意义在于,全省开发区正在从过去的“低地政策”走向“产业高地”,从“单向输血”走向“双向赋能”。安徽开发区的崛起就是这一变化的最好注脚。
蚌埠经济开发区中国传感器谷
变迁路径:从“规模扩张”到“生态建设”,“连锁发展”成为新常态共识
四年来,省级开发区的发展逻辑发生了深刻变化,这种变化清晰地体现在评价指标的演变上。
2022年首次构建指标评价体系,涵盖综合实力、区域活力、创新创业、开放合作、四个现代化转型五个维度。其中,“园区单位土地地区生产总值产出强度”指标的出现,标志着开发区分析从注重规模转向注重质量。
在江苏常州经济开发区,这一理念已转化为实际成果。这里每平方米土地GDP超过2万元。园区通过“连锁招商”,精准引进瑞士布勒、德国蒂森克虏伯等龙头企业,打造国际化产业园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类似的故事也发生在安徽合肥包河经济开发区。 “依托区位优势,重点培育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推动产城融合、资源整合。”管委会负责人告诉记者,园区集约化发展模式已成为合肥都市圈产业升级的典范。
“园区的竞争已经从优惠政策的竞争转向产业生态建设的竞争。”安徽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指出,这一变化是通过名单变化得到印证的。 2023年,浙江乐清经济开发区跃居第一。2024年,浙江余姚经济开发区通过“工业上层楼”改造低效土地,单位面积产值增长3倍,位居榜首。声誉显着提高。
创新平台成为生态建设的主要支撑。江苏溧阳高新区与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共建天目湖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每年产出科技成果百余项;成都金牛高新区与西南交通大学共建轨道交通国家重点实验室,研发时速600公里磁浮列车。安徽园区正加快融入长三角创新网络。通过“光伏+储能”一体化项目,池州高新区实现清洁能源占比41%,年减碳50万吨。
从榜单的变化可以看出,开发区的成功不再是r依赖于土地和税收等传统因素,但也依赖于它们构建创新生态系统的能力。 2025年榜单中,排名前30的开发区均拥有省级以上孵化器或制造空间,研发投入强度普遍超过3%。这一发展路径的转变,标志着全省开发区从“制造车间”向“创新资源地”升级。
安徽省合肥市包河经济开发区中关村协同创新智能园
机制变迁:从“单独冲突”到“全球合作”,“经济经济”正在打破边界
省级开发区跃升的能级不仅体现在产业水平上,更深刻地体现在体制机制的变革上。近四年的排名变化表明,善于突破行政边界、变革的开发区在合作机制上,队伍提升速度较快。
跨区域合作已成为开发区提升能源水平的重要路径。云南改变“飞地公园”模式。昆明与迪庆共建香格里拉“飞地园区”,推动“云产品出口云南”;上海滇临港科技城实现了“上海研发+云南制造”的合作。在安徽,来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与南京江北新区共建“跨境合作区”,共享人才、技术和市场资源。这种协同效应在2025年潜在发展排行榜上排名第16位。
管理体制的改变还让衡阳选派一名县委常委兼任园区党工委书记,并实行全员聘任制,大大提高了决策效率。n-制作。四川新都高新技术产业园实行“局园合一”整合资源,构建以党建为引领的新型管理体系,创新采用“1+1+n”管理模式和标准,深化与当地学校合作,探索“医生、服务、平台”共享,促进人才对接。河南实行“管委会+公司”模式加快社会企业退出。这些创新将直接体现在榜单中:2023年至2025年,在改革力度较大的省份,上榜园区数量每年将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
“机制改革让园区运营更轻松。”安徽新吴经济开发区相关负责人透露,通过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项目审批时限压缩了60%。在福兹欧软件园“一企一策”精准服务,企业满意度达到98%。这种服务理念的转变使其连续四年保持在百强之列。
从更深层次来说,这一机制的改变体现了开发区功能的重新定位。 2022年,报告首次将“职住分离”纳入分析体系,标志着开发区从单一功能向产业型城市转型的开始。到2025年,江苏常州经济开发区将实施卫生强区、文化体育强区三年行动,新建三级医院1所、中小学5所。常住人口将从2020年的35万增加到2024年的48万,城镇化率提高到78%,成为开发区转型的典范。
榜单数据显示,体制机制变革与开发区发展质量呈显着正相关。 2025年百强开发区中,有87个开发区不同程度地进行了机构改革。其中,前30名开发区实施了“委员会+公司管理”模式的改革。这种制度变革,是为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注入长期动力。
湖南益阳长春经济开发区
未来变革:从“产业园区”到“未来城市”,“四维联动”新目标
站在“十五五”新起点,全省开发区正在经历从“工业园区”到“未来城市”的深刻转变。这种变化的方向已经在近四年的榜单演变中显现出来。
根据“四维联动”发展框架建议2025年报告提出,未来开发区将通过“大片区技术突破——集群升级——要素优化——系统集成”实现能级跃升。这一框架已在各领域实践中取得初步成效:成都双流经济开发区精准划定产业区块线,确保工业用地40%以上,以“公园城市”理念建设绿道公园体系,确保蓝绿空间70%以上,打造城市生态一体化示范产业;浙江乍浦经济开发区构建了“副产氢-氢能运输-化工原料”闭环,每年减少碳排放6000多吨;安徽界首高新区推出资源型城市转型模式。
“未来园区不仅是产业载体,更是创新源泉、标杆省经济研究院专家表示,这一变化在指标评价体系中得到充分体现。2025年指标体系虽然保持稳定,但指标内涵发生了深刻变化。其中,“单位增加值综合能耗”由“削减幅度”变为“绝对值”,体现了对绿色发展的更高要求;“住房住房”指标权重增加,体现了对城产融合的重视。
具体目标令人振奋:国家研发平台覆盖率超过50%,规模以上企业智能化改造全覆盖,新能源消纳比重不低于35%,关键环节国产化率提高到60%。这些愿望已开始在领先的开发区落地:南京徐庄高新区江苏省打造“新药苗圃”,累计孵化外资上市公司3家;浙江乐清经济技术开发区建成智慧水务系统,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12.85%;沉欧盟经济技术开发区已形成“欧洲技术+中国制造+全球市场”模式,对欧贸易额增长52%。
这从省级开发区四年来的演变就可以看出,从单一的产业功能向综合性的城市功能转变。 2022年的榜单主要侧重于经济指标,而2025年的榜单则大幅增加了绿色发展、产城融合等指标的权重。这一变化意味着该区的发展不再仅仅是经济增长的引擎,更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
从显示屏上从新站高新区到长丰(双丰)新能源汽车,从界首回收工厂到来安皖跨省合作,四年来的发展热潮,是中国开发区从“工业孤岛”向“变革中创新变革”转变的生动例证。
四年来的阵容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区域格局重构到发展路径升级,从体制机制转变到发展理念转变,省级开发区正在经历能源层次的全周期转变。在这场转型中,安徽开发区以其独特的路径选择和强大的创新能力,不仅实现了自身的跨越式发展,也为区域协调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省级开发区不再单纯是企业聚集而是技术突破的试验田、区域合作的连接点、绿色发展的示范区。在高质量发展的巴嘎之旅中,这些园区以创新为墨,以协作为纸,书写着中国式现代化的答案。
WS69107CA4A310CECA48B7BCFE
https://cn.chinadaily.com.cn/a/202511/09/ws69107ca4a310ceca48b7bcfe.html
版权保护:本网站发布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信息等)版权归中国日报网(中国日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使用。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同意和许可,禁止转载和使用。向中国日报提交评论:[email protected]
当前网址:https://www.lianzhongyi.com//a/meishi/765.html









